[中國基金網21日訊]
如果是新手開口閉口談政策,我還能忍,但經常碰到一些市場老同志,在投資市場泡了十幾年、二三十年,也言必稱政策,哎,說什么好呢。
想一想,這些投資老手不談政策,還能談什么呢?談天文周期?不現實吧。談資金規律?我沒看到全市場有第二個人知道股市的資金規律。談宏觀經濟?別說投資者了,就是經濟學家,有幾個真懂宏觀經濟。我以前說過,現行教科書中宏觀經濟學、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都有問題,拿這些經濟學來研判市場,自然是太不管用的,漸漸地,市場老炮也不怎么在乎這些經濟學原理了,直接從技術、從政策里搜尋答案。
技術能反映市場,市場的規律反映在價量時空中,但要揭示這些規律,靠感覺是不靠譜的,還得靠數學和計算機工具,可又有多少投資者具有處理市場數據的能力呢?
說到最后,對絕大多數人而言,不管是新手,還是老炮,只能迷信政策。提起政策,講起來還能自信地一套一套,講其他的,講不了。就像你讓孔子談現代天文學、物理學,談為什么看上去早上太陽大、中午太陽小,這也太難為孔子了。
聊政策就聊吧,就像見面問“吃了沒有”一樣,瞎寒暄幾句總比無話可說好。
問:根據經濟周期,熊市何時結束?
答:2023年1月**日。
問:貨幣持續寬松,股市是貨幣的晴雨表,為何還是熊市?
答:第一,周期的力量大于貨幣。第二,2022年6月社融同比增長率見頂,2022年7月M1同比增長率見頂,現在貨幣社融是往下的。第三,日本1990年代貨幣也是寬松的,股市連跌了十幾年,貨幣寬松與牛市沒有必然聯系。
問:咱們是政府主導經濟,政府會不斷出臺刺激經濟的政策。
答:決定股市的第一力量是周期,第二是經濟,不是經濟政策,第三是資金。這里的資金是指股市的資金,不是指貨幣、社融,貨幣、社融包含在第二個力量經濟之中了。
問:中國政府力量是很大的,難道不能控制股市下跌嗎?
答:第一,如果政府都能控制,就沒有市場經濟,也沒有牛市熊市。蘇聯政府強大不強大?為什么蘇聯的計劃經濟還搞不下去呢?第二,即使政府不惜代價能控制股市下跌,它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代價呢?利弊得失是否權衡后劃算呢?第三,我剛進入證券行業的時候就天天研究政策,2001-2005年熊市中,政府天天喊救市,迷信政策的機構破產了一大批。相信規律,不要迷信未經檢驗或已檢驗并不正確的論斷。
問:2024年經濟也很差,持續放貨幣,就催生了一波大牛市。
答:2012年7月至2015年1月周期向上。
問:2023年股市會不會有一個高點?
答:2023年是筑底年,重要高點、基欽周期高點2025年1月左右。
問:資本市場泡沫出現在經濟繁榮的時期。
答:有時是,有時也不是。1993年經濟很繁榮,股市是熊市,2001年6月經濟在通縮中掙扎,股市是泡沫的高峰。
問:有專家認為基欽周期收縮期2022年4月見底。
答:不對。
問:有專家認為經濟2022年8月見底。
答:也不對。
問:變盤往往在一月份。
答:年度內容易見低點的時間依次是:1月、2月、11月、12月、6月。
PS(市場兇險、變化莫測、個人觀點、僅供參考、入市謹慎、風險自擔):2022年10月19日萬得全A縮量中陰,重心下移,符合預期。第一次重心下移后反抽和三只烏鴉唱枝頭都是比較常見的,銀行指數已經創了新低,其他指數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。絕對收益投資者可關注貨幣基金、可轉債發行申購和美國長期國債未來即將見底的機會;長線價值投資者可關注消費20;相對收益投資者(如公募基金)可關注三7組合(增長持續為正,周期性弱,市值大,行業地位穩固,PB0.7,PE7,分紅收益率7%)。
特別風險提示:市場兇險,變化莫測,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。研究交流,不薦股票,不作股評,不作投資建議,謹慎入市,風險自擔市場變化莫測,時刻小心翼翼,本文個人拙見,不作投資建議